武汉文化资源既要活起来,也要火起来
2019年2月28日,第七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开幕式在武汉剧院举行。图为市民在集装箱体验馆体验VR看戏剧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我们武汉自己,也有既活起来也火起来的成功操作。比如木兰文化,一个传说、传奇故事“落地”成了5A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比如知音号,现在很多外地人都说,到武汉,要去知音号上感受体验。我们还有很多能够既活起来也火起来的“优质股”,比如戏曲文化,曾有戏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火的美誉,武汉戏曲大码头也可以打造成像纽约百老汇一样,成为必去的文化地标。
今年的东湖,特别红火。中央媒体集体打卡,众多游人慕名远来。赏花、看湖,骑车、跑步,人如潮涌。有人说,东湖可亲,可近,历史与当代合奏,自然与人文交融,体验感太美。
大江大湖大武汉,半城山水半城青。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盘龙城算起,武汉3500年建城史,赋予了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白云黄鹤苍凉悠远,长江文明此方独具……武汉有太多文化故事可讲。天赋异禀,要让人看到;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既要“活起来”,也要“火起来”,散发更大魅力。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压箱底的文化珍藏,要把珍藏唤醒,这个活儿有价值,也不简单。故宫六百年,压箱底的宝贝不少,但在这两年才成“网红IP”,还是故宫人“盘活文化资源”上苦下功夫的结果。2017年杭州G20峰会上,一场美轮美奂、诗意浓郁的《最忆是杭州》,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和江南风韵上升到中国气派及世界大同的高度,古老的西湖焕发崭新的生命。
有人说,武汉是“一座从历史中沉淀来的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馈赠,不能任其低调地躺在时光里、躺在展柜和故纸堆中。琴台知音千古佳话,编钟楚音余音不绝,戏曲码头“起范儿”,既有古典大气之美,也有充分的时尚潜质,可以走进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可近可亲,可感可思,为我们带来近距离的文化享受。
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才能“火起来”。何谓活起来?就是蓬勃着旺盛的文化活力和生命力,活在当代、活在当下,跳动在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中;就是不能僵硬、不能僵化,抱残守缺活不起来,一味泥古也活不起来,必须是鲜活的、活泼的,是与时俱进的、新意纷呈的;就是要力求创新、创造,用新技术、新形式、新表达激活传统文化资源,让古人的规矩开出今天的生面。
何谓火起来?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甚至万人空巷,人人都想看一看、听一听,我们说它火了。有票房、有流量、有口碑,这也是火起来。活起来的东西,不一定能火起来,但火起来的东西,一定是活起来的。我们当然不能唯票房,不能一味为了走红而糟践文化,甚至传播恶俗低俗媚俗的东西。火起来是个检验,是骡子是马,都要推到市场上,送到群众的面前,接受挑选和评判。火起来,说明经过了市场检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获得了高质量的文化供给,自然就能火起来。
火起来的东西,正是鲜活可传播的东西。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为什么这么火爆?因为它“盘活”了几千年前的老资产,用古诗词碰撞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了全民学诗词的热情。文化资源需要形式,要符合市场和规律的传播技巧,但最终是为了走进人心。越有活力的东西,越能在口碑中传开传远,而口碑本身,也是最好的考官,最好的广告。
火起来的东西,正是有吸引力、影响力的东西。《最忆是杭州》以其高质量的艺术呈现,震撼了中外嘉宾,西湖达到更高的知名度。世上书店千千万,为什么会有人不远千里到武汉东湖深处一家森林书店来打卡?有网友叙述:“背靠山,前眺湖,听鸟声,看闲书,所谓岁月静好,大约就是如此吧。”越来越美的东湖,全球刷屏、惊艳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叹“武汉是一座有文化品位的城市”。
我们武汉自己,也有既活起来也火起来的成功操作。比如木兰文化,一个传说、传奇故事“落地”成了5A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比如戏曲文化,曾有戏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火的美誉,武汉戏曲大码头也可以打造成像纽约百老汇一样,成为必去的文化地标。
鲜活的文化资源于一个城市的意义,绝非文化产业那样简单。文化“火”到一定程度,会让一座城市气质鲜明、形象独具,具有极高辨识度。魔都之上海、活力之深圳、婉约之杭州——辨识度本身,会成为城市一个重要的文化标签。
今天的武汉,日新月异,颜值不断刷新。大武汉,改变的是时尚气质,不变的是文化基因。让武汉的文化资源既“活起来”,也“火起来”,让传统与现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融合,会让世人重新看到武汉的文化底蕴,会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有气质、有魅力。
□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