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武汉格罗夫氢能源乘用车
长江日报记者邓志鹏 摄
汉产氢能汽车
排放物只有水
·碳纤维打造超轻量化车身
·使用氢燃料电池堆
·最高时速可达180公里
·百公里加速仅需6.5秒
·加氢1次,续航里程可达1200公里
无人驾驶微公交会按照预约时间,准时在楼下等你;无人驾驶装配车穿梭在物流园中,自动识别分拣货物。这不是科幻场景,在武汉,这些无人驾驶都已成为现实。4月16日,被认为中国汽车工业风向标的上海国际车展拉开帷幕。长江日报记者获悉,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研发的移动出行服务平台为代表,武汉多家科技企业在无人驾驶产业一些细分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汉企研发的多项无人驾驶技术实现应用。
而上个月在光谷发布国内首款氢动力乘用车的武汉格罗夫氢能乘用车有限公司,在此次车展上一口气推出三款氢动力新能源车。该公司董事长郝义国表示,国内首款氢动力SUV将于明年正式量产,2021年要把汉产氢能汽车卖到全世界。
氢能汽车 国家地方有补贴普通人买得起
“上个月在光谷亮相的国内首款氢动力SUV将于明年四季度正式量产上市,2021年我们还将投产一款氢动力轿跑车,并在同年正式启动海外市场,要把汉产氢能汽车卖到全世界。”16日,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郝义国在上海车展上说。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在上海国际车展上,推出的三款氢能源乘用车,包括两款中大型SUV和一款全球首发的高端氢能运动轿跑车。均由碳纤维打造超轻量化车身,使用氢燃料电池堆,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80公里,百公里加速仅需6.5秒。而且加氢一次,续航里程可达1200公里,排放物则是零污染的水。
武汉格罗夫计划今年下半年在光谷地区建设5000辆的产能工厂。明年起,在国内一线城市成立销售网点,2021年开始向二线城市扩张,2022年进入三线城市,完成全国城市全辐射。
“目前氢动力乘用车的售价看上去有点高,但国家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对氢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20万元,地方政府也同样给予最高20万元的补贴,补贴后完全在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内。”郝义国说。
(长江日报记者邓志鹏 李金友)
东风无人小巴 定点接你下班自动避开拥堵路段
点开手机APP,查看时间与地点,踩着时间点走到站台,Sharing-VAN就能安全将你送回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它能根据实时路况,主动避开拥堵路段,提高出行效率;旅途乏味时,你还可戴上VR眼镜,体验一把高科技……
4月16日,东风公司Sharing-VAN移动出行服务平台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亮相,未来可广泛应用于交通换乘站、风景区、科技园、大型小区等商业场景,让以上科幻场景变为现实。
作为平台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测试阶段的名为Sharing-VAN的小车,使用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超越L4级别、接近L5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是目前国内级别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
其车身采用碳纤维材料,车身没有后视镜,4个激光雷达、1个毫米波雷达、16个超声波雷达、12个摄像头遍布车身,成为了小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车内没有驾驶座、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最多可同时乘坐6人。同时,该车配备流光日行灯及信息显示屏、手势开关车门、风窗玻璃投影等“黑科技”。小车预计将会在9月上路运营。
一款功能强大的调度监控平台,可对小车进行后台管理。通过这个平台,可进行车辆管理、信息查询、交通调度等多种操作,实现对整个移动出行服务平台的调度、监控和信息采集。
“Sharing-VAN不仅融合东风公司在5G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新能源纯电动、分时租赁、公共出行等多项最新技术于一身,还具备一键招车、动态限速、环岛通行、多车编队、自动泊车、远程控制等13项功能。”东风公司副总工程师、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表示,这是东风探索下一代公共出行服务新模式的最新实践成果。
未来,东风将基于Sharing-VAN产品,向载人和载物两个方向延展,实现功能多样化、产品平台共用化。
(长江日报记者张智 通讯员高旭)
“聪明”重卡 自动跟着前车转弯或紧急停车
两辆长达十多米,载重数十吨的重卡在公路上编队自动行驶,头车引领,后车直接“复制”头车动作,如跟随、转弯、紧急停车等。
日前,武汉自动驾驶初创企业环宇智行,开发出重卡无人驾驶编队技术,并成功上路测试。
“在重卡上测试成功,标志着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环宇智行项目研发负责人章品介绍,重卡由于车身载重、体型庞大,刹车距离更短、盲区更多,车辆振动大,对自动驾驶的算法、感知等带来巨大挑战,是自动驾驶应用领域公认的技术难题。
成功让重卡完成编队上路测试,是因为环宇智行为重卡安装了一颗“智慧大脑”——第三代“泰坦”自动驾驶车辆控制器。“泰坦”只有一张A4纸大小,厚度为5厘米,集成了自动驾驶所需要的定位、计算、交换、存储等多种功能,连接上相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感知设备,即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
环宇智行还为重卡装上“雅典娜”自动驾驶软件,为其增加“耳目”。这套软件由环宇智行研发团队自主开发而成,包含高精地图引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高精定位、云端车辆控制、车辆平台适配和控制、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行人识别、自动驾驶路径规划软件等一系列开发套件。
据悉,重卡编队自动驾驶,除了可以解放后车司机的双手、双脚,降低劳动强度之外,还可以降低10%~14%的油耗,适用于港口等封闭环境,以及高速公路等半封闭环境,可以为物流行业降低30%的成本,拥有庞大的市场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张智 通讯员周丹)
加拿大无人驾驶巴士 装上“中国大脑”在景点安全运送游客
加拿大无人驾驶巴士 装上“中国大脑”在景点安全运送游客
4月11日,在苏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首批路测牌照发放仪式上,初速度与禾多科技两家企业通过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获得江苏省智能网联道路测试牌照。这两家企业测试车辆采用的传感器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均来自武汉一家智能网联研发企业——华砺智行科技。
华砺智行是一家专业从事V2X车联网技术应用研发和交通智能算法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车联网产品已先后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多家企业得到应用,并已在海外大型城市成功运营多年。
当前自动驾驶领域,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环境感知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感知外界环境,并将信息传递给电脑智能分析、决策,实现无人驾驶;另一种是V2X车联网技术,是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车与网之间联网通讯,每辆车上有一个电子终端显示屏,当两辆车靠近时,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可在终端显示屏上显现,自动选择最优行驶线路,缓解交通堵塞,实现“零交通事故”。
“2018年9月,一辆无人驾驶巴士在加拿大正式上路,主要负责在两个旅游景点间短距离运送游客。这辆无人巴士所使用的V2X车联网技术就是由我们提供的,可使无人巴士精准了解交通拥堵、信号灯状态、车内传感器故障等信息。”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泳凌介绍,在车联网无线通信、协议栈、软件开发包、信息安全中间件、车辆驾驶行为建模、交通智能算法等方面,华砺智行拥有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
目前华砺智行已推出了多款V2X终端及软件产品,在国内多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汽车等项目落地应用。
(长江日报记者张智 通讯员黄鑫)
智能配送车 未来可自动沿赛道为汉马选手“递水”
“以后跑汉马,或许不用志愿者在旁边递水,无人驾驶配送车可以沿设计轨迹匀速前行,为跑者随时提供补给。”谈到刚结束的汉马,武汉小狮科技有限公司商务部负责人程凌风介绍了自动驾驶的新应用场景。
据了解,由“小狮科技”研发的第十代“小狮号”无人驾驶配送车,已奔跑在物流总部、商务或产业园区,成为日趋成熟的无人驾驶应用。“小狮科技”掌握了在普通移动端设备上实时高精度3D建模技术,以及高精度3D视觉测量技术,成为国内少有掌握该技术的公司。由此,该公司研发的“小狮号”无人驾驶配送车具备自主巡航、远程遥控、避障、道路检测、路径规划、红绿灯识别、人脸识别、智能预约收取货等功能。
装上了“最强千里眼”的无人驾驶配送车,能根据障碍物的不同,做出相应不同的应变措施。如果是一个静物,小车便会直接绕过物体。但如果小车检测到障碍物在运动,则会进一步测算其运动的速度,再结合自身行驶速度,来判断是否会产生影响,最终进行决策,选择合理路径绕过或是紧急刹车。
程凌风介绍,无人驾驶配送车“肚”内可装诸如包裹等东西,可通过扫码来开门取物。下一代车还将加入“刷脸”开门的功能。拿出手机扫描张贴在车身四周的二维码,就能从无人驾驶配送车中取出东西。
“低速载货将是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最快规模化商业落地的领域,目前来看市场需求紧迫、容量巨大。”公司CEO张亮表示,一辆“聪明”的小车,能满足杂物搬运、生鲜配送等,且是一辆服务准确到分钟级、24小时无休、移动着的简易“便利店”。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本版文字统筹 马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