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维保人:病房里的“万能管家”,坚守得最久的人

04-16 20:43   长江网  

长江网4月15日讯4月15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最后一批维保人员撤离,同时,雷神山医院也正式“休舱”。“两山”医院坚守到最后的是维保人。

火神山医院维保人马作洪:坚守“火神山”最久的人

火神山医院土建维保组组长马作洪 通讯员金慧 彭焕供图

最后一批撤离的火神山维保人员中,“90后”青年党员马作洪自己也没想到,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已过去了82天,他成为坚守在火神山医院最久的人。

大年三十,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马作洪刚刚到达洪湖老家,得知公司在征召援建火神山医院的“战士”,他立即一路逆行回汉。

马作洪在火神山医院工地负责资源协调工作,曾因搬货从深夜2点到早上8点,6个小时来回奔走了20多公里。

马作洪在维保现场 通讯员金慧 彭焕供图

一号楼交付使用后,第一批病人紧急入院。马作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留下来。作为土建维保组组长,每一个墙角、每一颗螺丝钉、每一寸密封胶都是马作洪的职责,也使他站在了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维保期间,每分钟都可能有突发状况,每个人都要24小时随时待命。2月12日凌晨一点,马作洪接到紧急电话:医护人员被困1号楼,需要紧急开门救援。

原来,病区新增了一个焚烧炉,周边新划定为污染区,之前的通道门被封住,护士和医务人员下了班,被困在1号楼和2号楼之间的连廊内,进退两难。接到紧急求助后,马作洪立即带上两名同事,穿上防护服直奔现场。墙板是全封闭的,只能用切割机把墙板划开。

“别急,我们正在切割墙板,马上就能出来了。”马作洪拨通了医护人员的电话,一边安慰,一边与同事加快切割进度。用了不到30分钟就在厚厚的墙面上切割出一扇通道,将医护人员解救出来。

82天不分昼夜站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他默默守护着数千名医生和病人,直到最后一位病人出院。他说,“不能像医生一样治病救人,但我们能给他们搭建最好的医院,守护好这个‘安全港’。”

雷神山医院维保人程训:24小时随叫随到,病房里的“万能管家”

雷神山医院机电维保组副组长程训  通讯员袁喆 郑茜供图

关好病房的水电开关,在房门上贴上封条,再看一眼医院墙上的手绘……4月15日,程训与相守72天的雷神山医院作别,也与陪伴多日的医护人员挥别。

30岁的程训是中建三局二公司员工,也是武汉雷神山医院机电维保组副组长。2月4日,他主动请战参与雷神山的建设。“这个时候需要人站出来,我一个年轻小伙,我不上谁上?”程训说。

雷神山医院顺利交付后,他走上了维保岗位,担任公司在雷神山医院的机电安装维保小组副组长。增加用电插座、更换故障灯具、维护负压系统……程训24小时随叫随到,成了病房里面的“万能管家”。甚至病房马桶堵塞,他也同样义不容辞,第一时间赶去疏通。

程训在检查线路 通讯员袁喆 郑茜供图

驻守雷神山医院,程训也默默守护着医院里面的白衣天使。

3月10日深夜12时,他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一位年轻护士需要紧急将病人的血样从病房送到检验科,希望他带路。

病房到检验科需步行大约十余分钟。户外灯光昏暗、人迹罕至,而这位护士是一名21岁的小姑娘,又不熟悉环境,顿时犯了难,她向经常打交道程训求助。

“没问题,我送你过去。”他一路默默陪着护士去检验科,又回到病房。加上前后穿、脱防护服,他花了一个多小时,完成了这次“特殊任务”。

“这些医护工作者远离家乡来到武汉,帮助我们抗击疫情,我一定会尽全力守护她们。”程训说。

程训的妻子高纱同样也是一名护士。她原本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南分院的儿科工作,1月底主动请缨到最前线的新冠肺炎感染科支援。夫妻俩把3岁的孩子送到父母家,一家三口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见面。虽然心中也有牵挂和思念,但程训仍坚守岗位:“如果中途换班,交接中可能出现问题,我会在雷神山守到最后一个病人离开。”

待14天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后,程训就能回家,抱抱妻子和孩子了。

(记者韩玮 通讯员金慧 彭焕 袁喆 郑茜)

【编辑:戴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