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通讯员袁永华)7月11日晚,武汉地铁集团市级防汛应急抢险中队成立并完成编组集结,中队下设三个分队,第三分队——轨道交通16号线为集团公司乃至汉阳战区唯一“尖刀分队”、配置人数120人,配置37台大型设备和发电机,加强配置1台水陆两栖挖掘机、1辆维修车和2辆人员运输车。目前,按照“一级战备”,随时开赴防汛救灾一线。
一名党员包干一个小组
苦练防汛本领
三分队120名队员全部来自轨道交通16号施工单位,有中铁11局、中铁12局等,平均年龄35岁,有9名党员,周歌军被推选为尖刀分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书记。党支部决议9名党员每人包干一个小组,把建筑工人“练”成防汛尖兵。
练作风:无规矩不成方园,他们制定《武汉地铁集团防汛抢险第三分队纪律作风考核管理办法》,每日早、晚对着装、队列、纪律、人车固定情况、集结速度等进行考核打分排名。从制度上保证队伍中的每个人清楚队伍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达到标准。
经过4天集训,他们进行了一次沿设法山路实战拉练。演习过程中,听到警铃,全体队员第一时间冲出宿舍,快速跑步集结,启动车辆。全体人员登车后,“全体注意,顺次出发!”周军歌下达指令。指挥车、引路车、应急物资车、砂石自卸车、推土机、水陆两栖挖机、挖机、装载机、推土机、维修车等大型设备按照预案要求,依次顺次发车。集合到发车用时不到7分钟。到达指令点位后返回全程用时50分钟。
练技能:防汛中,一旦发生管涌会导致大量涌水翻沙,严重状况下将造成决堤等事故。原来控制管涌都是用沙袋围住进行填埋,通常需要几十个人耗时40多分钟来堆沙袋。此次,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处置管涌的防汛设备。通过一天3练,6名一级队员把一快快特质钢板,用螺丝钉、特质防水布进行流水化配合组装,熟练使用仅需8分钟。
为了更加贴近实战,他们利用夜晚时分组织发电照明演练和挡水坝拼装实操比武,30名挡水坝操作人员从物资车取出应急发电机、油料和led照明灯,加油、接线、架灯,一气呵成,用时一分钟完成夜间照明工作。随后,20名队员分为四组,取出挡水坝模块,立即进行拼装比武,最快一组用时18秒。
同时,9名党员每人备课,穿插为队员们进行培训,讲授应急预案、防汛排渍知识、科学穿戴救生衣、反滤围井教案、应急救援行动流程、管涌抢险技术、堤坝漫溢抢险技术等应急救援常识。
周歌军说,从起初担任防汛尖刀队的忐忑,到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队员能做到的,党员必先做到;队员能吃的苦,党员必先吃苦。党建引领作用,为有能力战胜汛情注入了信心。
对着党旗承诺
做到“六个不”
随着防汛“集结号”吹响,周歌军面对新课题。他向党支部承诺:“党组织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每名党员必须打足百倍的精神!”
他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他每天只睡4小时,编写应急预案、安排分队培训教育方案、研究队伍考核管理办法。他通过上网查资料,翻书籍,补充防汛抢险相关知识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把传统手摇警铃更换为电动警铃,提高了警情信息的传递速度,队员集结出动时间缩短了3分钟。他与队员同吃同练同进步,一套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即使这样,穿两天才能换得上一次。
同时在防汛专家的指导下,尖刀分队把42台大型设备按“物、装、推、挖、压”的顺序编队、编号,并对操作司机人员定位定编定岗,缩短跑动距离,提高集结速度,最终将全员集结时间压缩在了6分半钟以内。
此外,他们还派出多支探路小分队,反复探查通往四大险点的沿线道路,绘制成图,“走哪条路最快,哪些地方限高限宽,哪些地方适合大型车辆停车、转弯和卸车,一一标注,心中有数。”
周歌军表示,将按照武汉地铁集团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军指令,按照全市“二级响应、一级战备”要求,持续保持防汛一级响应状态,做到“不淹一处站点工地、不留一处渗漏点位、不缺一台泵机、不发生线路停运、不发生结构透水险情、不发生安全事故”的“六个不”防汛工作目标。
周歌军先后参建过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阳逻线、16号线。疫情期间,他周歌军主动请战,组织人员力量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圆满完成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建设任务,在抗疫一线彰显地铁人的奉献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