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片区:“天天敲门组” 敲暖人心敲出和谐

01-28 13:43  

汉阳区社区居民高龙表演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片区是中部地区最大棚改回迁区域,曾是矛盾问题最集中、居民群众最困难、创新社会治理最有挑战性的地区。短短两年多时间,青和居社区党组织用心用情做好“人”的工作,用有温度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使青和居成了“青”青花园、“和”谐家园、“居”民乐园。

    创新基层组织体系: 社区党委舞“龙头” 辖区党员“拧成一股绳”

    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介绍,社区19栋住宅楼,5235套公租房,常住人口8234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2024人,其中有669名独居老人,612名空巢老人,212名精神病人、残疾人;823户月收入不足千元。“居民刚入住时,垃圾随地乱扔,楼道乱停乱放电动车,绿化植被破坏严重,高空抛物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在电梯里撒尿……”

    当时全社区党员有40名,还有不少老党员行动不便,无法参加组织生活。党组织没有凝聚力,社区工作怎么开展?

    “物业是社区最基础的保障。”社区党总支找来嘉信物业董事长李钢,并很快成立了一个三人党支部。

    “物业成了党在社区的工作队。”李钢说,在党组织带领下,物业服务得到居民认可,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以前不敢管、不能管、不愿管的一件件小事被一一解决。物业公司的党员人数增长到30名。

    借鉴整合物业公司党员队伍的经验,青和居社区聚合有生力量,在党总支的基础上组建社区大党委,辖区23家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党组织成为大党委委员单位,吸纳社区民警和驻区大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社区党委统领工作,社区治理力量更强了。”桂小妹说。

    目前,青和居社区已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社区党组织——社区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组织构架,参与社区治理的党员人数达164人。

    在群众眼里,基层党组织强健有力不抽象,“以前天大的大事没人管,现在大事小事大家争着帮。”76岁的租户陈婆婆是名独居老人,她说出了许多青和居人的心声。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敲门组”敲出新秩序 “顺顺吧”顺出新气象

    不掌握信息,怎么服务住户?青和居社区党总支决定,把社区划分为15个网格,由网格党支部书记或网格员担任组长,社区、物业的党员群众组成120人的“天天敲门组”,通过分类敲门、上门服务,了解居民基本信息和诉求,架起一座座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蒋桂梅是一名独居老人,经历了丧夫之痛的她虽然搬进了新房,但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邻里关系,让她十分不适应,经常闭门不出。“天天敲门组”的志愿者多次上门探望后,她也决定加入志愿者队伍。

    “是‘天天敲门组’的坚持与温暖,把我敲醒了。”从一名被“敲门”的对象到青和居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蒋桂梅说:“虽然辛苦,但是看到社区和谐,很骄傲,也很幸福。”

    现在,每天早上8点半,蒋桂梅准时“上班”,将党徽佩戴在胸前,把印着“天天敲门组”字样的红袖章往手臂上一戴,就开始在楼栋里转。她手里总拿着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两栋居民楼554位常住人口的信息:48户独居老人,64户空巢老人,31人身患疾病,9人是残疾人……这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租户,蒋桂梅都一一分类标注,记在纸上,更记在心里。

    桂小妹说:“天天敲门组”渐渐摸索出了真情感化法、见缝插针法、巧借机遇法、以帮促进法等“敲门十八法”,“敲”出了“友好楼栋”议事会、“社区我的家”恳谈会等自治平台,“敲”来了老党员、民间老艺人等居民骨干,“敲”走了棚改回迁居民高空抛物、乱搭乱盖、乱牵乱晒、养鸡种菜等坏风气。

    8000多位居民,矛盾纠纷在所难免。为化解不满情绪,倡导“法治”,社区党组织建立了专门负责调和矛盾的“顺顺吧”。

    “顺顺吧”每天都有人接待,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纾解不满情绪,化解了“小事”,确保不出“大事”。

    青和居社区成立以来,没发生一起因矛盾纠纷引起的刑事案件。过去居民群众遇事爱找政府,现在大家慢慢学会遇事找法律,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创新服务群众体系: “好样的工作队”让社区亲和

    为服务群众与居民,社区党组织专门开辟出各种活动室。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楼,图书室、书画室、棋社室、四点半学校等12个功能室人气爆棚,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青和居住户夏谋阶是湖北大鼓爱好者,他和居民组建了“红色文化”艺术团。“剪纸大师”毛明月的工作室开在了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学到剪纸技艺的同时,好的产品还能卖钱补贴家用;“阳光家园”组织“为盲人讲电影”等特色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心灵慰藉……

    “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得力帮手。”在街道的指导下,社区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器,培育和引进了17个社会组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社区党组织从“服务供给者”转变为“服务引领者”。

    据介绍,青山区委将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管、水务、园林等13支职能部门力量整合为“好样的工作队”分片服务社区,让机关干部走出大楼,走进社区,把服务力量下沉到基层,把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一个个“好样的工作队”来了,社区越来越“容光焕发”:公安局整治流浪狗,团委牵头“四点半学校”,城管委解决87个井盖板问题,残联组织医生为残疾人送医送药上门……

    在社区党总支带领下,青和居成为了亲和居。

    (稿件釆写:长江日报记者李锐 康鹏 肖娟 谭德磊 叶子兰 龙京 杨荣峰 通讯员彭亚楠 史雅琴 李善华 刘大华 张巍 肖莉 邵峥嵘 王学丽)

    短板

    社区顽疾时时发作

    硚口区云鹤小区是一个建成20年的老小区,没有规划车位,有的业主便打起205栋和208栋之间绿化带的主意。绿化带内的一排大树被业主用铁链圈成停车位,树干上勒痕斑斑,有的树木已枯死。

    物业和云鹤社区多次上门劝阻,反复拆除铁链,但业主们玩起“游击战”,“屡拆屡装”。近日,这些铁链被韩家墩街城管中队拆除。

    长江日报记者从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发现,市民对小区违建、圈占车位、绿化损毁等反映繁复,这些社区基层治理问题极易反复,基层党组织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强于表面治标,弱于内在治本,基层治理碎片化和被动化。有网民建议,细化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充分挖掘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潜力。

    路灯不亮小事频频

    今年1月,中法友谊大桥上的路灯灭了近半个月才恢复点亮。

    路灯熄灭是大桥附属设施安装施工引起的,施工中电力操作不规范,造成了短路。

    长江日报记者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发现,因偶发故障导致的路灯缺亮,属于纯技术问题,多数都能及时解决。不规范施工导致线路损坏,需要事前监管和事后协调,问题处理周期普遍较长。

    除了路灯缺亮问题,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井盖松动破损不见修复、路面坑洼难及时修补等问题也频频发生。

    社区网格有时“踏空”

    2018年8月,市民张先生的母亲在汉口春天社区为张先生的儿子补办社保卡,等待期间,张先生多次前往社区咨询办卡进展无果。

    今年1月份,张先生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咨询办卡进度。调查发现,社保卡早在去年11月份就已办好,但张先生的母亲填错了联系电话,社区联系不上人。

    “难道我在社区白待了10年?”张先生表示,一家人的户口都在社区,即便电话留错了,社区难道不能根据姓名查一下社区的人口信息,网格管理制度难道只是个空架子?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发现,社区网格员担负户籍、治安、民政等众多末端工作,体力、脑力工作量非常大,责任非常多。网格员陈先生建议,建立社区网格员激励制度,加强社区网格员的协调话语权。


相关阅读